期末的經濟學報告,有需要的人可以參考看看!
藍海策略
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
作者:W. Chan Kim、Renée Mauborgne。
綜觀本書其最主要論點我認為在於思考分析與策略執行的革新。本書中各種產業及競爭行為的範例皆先由一段市場狀況的事實描述,接著分析各項利基點及找出目前大家所競爭的點,藉由顧客需求及找出潛在顧客,或是考慮如何使非顧客成為顧客等幾個方向,做出策略的擬定與執行,開創出現有產業相同市場,但卻不同層次的競爭行為。
藍海策略強調價值的重塑和創新,而不偏執於技術創新或是突破性科技發展。這點更是代表企業無關大小、財力、規模等的經濟因素限制,仍可依照企業本身規模思考其策略執行與開創嶄新市場。當然並不代表大企業擁有較優勢的競爭條件在這裡無用武之地,而是在於藍海所強調的範疇在於破除競爭邏輯的創新與自身企業如何擬定價值創新超越競爭。
那我們身邊是否有任何藍海與紅海的浪潮呢?有的!掏出口袋裡已經用了一年的iPhone 2G!
最近中華電信剛推出iPhone 3G台灣獨賣,造成沸沸揚揚的資訊市場震盪,台灣大哥大馬上簽下宏達電HTC touch HD及推出Research in Motion的Blackberry迎戰,還有遠傳推出多項優惠專案。像坐在我後面的中行同學就買了太灣大哥大的HTC touch HD,坐我前面的昆霖同學就買了中華電信的APPLE iPhone 3G,在這一波紅海的海嘯中,不論任何一家電信業者都推出一個不同以往的價格策略,就是高階價位手機搭配高資費的通話及網路傳輸套餐綁約,使得手機以低於市場價格甚至零元來獲得後續跨費及服務費用利潤。我卻認為電信業者的行銷策略有幾點跟我的想法有一些出入:
1.手機產品的使用方式已由單純通話演變成資訊接收與多樣化電子服務的端點,因此我認同電信業者將營收的焦點放在於後續的服務費用。
2.接續前項,既然利潤的取得在於後續使用的服務費用,電信商應加強服務的範疇與功能,最重要是如何易於上手,隨時隨地享受服務!但是反觀現行電信服務除了中華電信小有誠意配合iPhone推出Hami電子服務,及台灣大哥大推出Push Technology之外,電信服務仍明顯的簡陋。
(引用iPhone4.TW網站http://iphone4.tw/forums/index.php,針對中華電信Hami電信服務投票,你覺得?)
很興奮,很想趕快擁有 1.87% ( 2 votes)
還好,沒甚麼特別的 30% (26 votes)
有跟沒有一樣,沒差 18.69% (20 votes)
有點失望,以為是甚麼厲害的 17.76% (19 votes)
大失所望,能再提供其它東西嗎 37.38% (40 votes)
投票者: 107
3.高資費的方案固然使購機費用低於市場行情,但是搭配在這幾隻手機上,我卻有大大的疑慮!Blackberry主打商用人仕,配合企業電子化架構,購買族群明確,因職業有較高的電信服務用量,較無問題。但是iPhone與touch HD為高度流行消費性電子產品,購買族群主要為年輕族群,相較於Blackberry的鎖定族群,對於電信服務費用多了許多不確定性,很多都是電信服務費用在中低用量,只是單純想購買流行機種的消費者。在考慮了綁約時間所負擔的電信費用之後,不少人寧願購買空機或水貨。
(引用iPhone4.TW網站http://iphone4.tw/forums/index.php,看完中華電信的資費方案,你有什麼感想?)
我想買易付卡空機方案 11% (152 votes)
我會去買水貨 32% (439 votes)
我想買1049元方案 17% (242 votes)
我想買1349元方案 6% (87 votes)
我想買1749元方案 3% (35 votes)
我想買2549元方案 2% (31 votes)
我很失望不想買 29% (405 votes)
投票者:1391
相較於陷於紅海廝殺的電信商,就由電信商競相殺價的「手機」來討論藍海所掀起的漣漪。自己一直是水果品牌忠實擁護者,使用APPLE已經有近10年的時間,家裡儼然成為一個小水果攤,所以對APPLE一直以來都很注意其企業發展,一般高科技公司是以科技為產品開發的導向,有很多工程師、設一個技術研發中心、先有了新技術再來傷腦筋該怎麼應用到產品上。但APPLE並不這麼做。Steve Paul Jobs無疑是產品開發的核心人物,但是除了他之外,整個產品概念的起源是由一個七人小組來決定。這七人都像Steve Jobs一樣,是跨領域的高階主管,同時具有硬體、軟體、美學、使用者介面…等多方面的設計功力。有了初步的概念之後,便將這概念告知工業設計部門的九人小組,迅速做出產品原型,再交回給七人小組就原型討論新的概念。如此反覆循環,一一決定產品的顏色、形狀、觸感、功能、使用者介面及軟硬體。直到有一天,Steve Jobs拍板定案說:「這就是我想要的!」於是撼動全世界的創新產品就此誕生。Steve Jobs才會帶著最新的產品原型秀給軟體及硬體部門看:「你們得想辦法把這東西做出來。」接著他們開始按照需求研發新技術,或者是透過收購的方式來取得新技術。不是以技術為導向,而是以產品概念為導向。這不就應證了消費者的基本需求,創新的科技本質在讓使用更為方便,而不是靠著精密複雜的軟硬體,來展現技術的突破,卻讓使用者摸不著邊。本書中不也提到「菜鳥也會用的高爾夫球桿 Callaway Golf」一例。在行銷方面,APPLE則靠MBA將創意賣到全球,Steve Jobs本身已經是個超級推銷員了,但是這樣還不夠。在過去蘋果產品還只是屬於小眾產品的時代,賣產品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只要找個代理商就好了。但在iPod推出之後,APPLE的產品已經不再是小眾玩家的玩物,而是在所有人心中酷炫、時尚、好玩的代名詞,是全世界消費者夢寐以求的產品。想要同時兼顧品味與廣泛的通路,Apple必須採取新的措施:2001年起,在世界各大城市開設Apple store連鎖店。當時正值網路泡沫時期,電腦市場一片蕭條的狀況之下,分析師及媒體普遍看衰Apple store的作法,畢竟對一家電腦廠商來說,建構直營通路不僅是一比龐大投資,更是等同於與經銷商伙伴競爭的行為。更何況,過去從來沒有哪一家公司以這種模式成功過。今天APPLE的直營專賣店在全球已經超過180家,獲利能力,甚至超過精品龍頭Tiffany。我們知道Apple Store的成功,但卻很少人瞭解成功的背後,和Steve Jobs的用人策略有密切關係。Steve Jobs一向都喜歡雇用年輕人,他欣賞年輕人的創意與熱情,也認為年輕人更貼近APPLE的產品(也許他們本身就是APPLE的狂熱份子),也或許和Steve Jobs當年年僅21歲就創立的蘋果電腦有關。而在Apple store開張之後,Steve Jobs更是大量的雇用MBA畢業生,最主要就是需要MBA全球運籌的能力。在商品製造出來之後,確保全球供貨無虞、並且進行在地化行銷,打造品牌、接收消費者的意見再進行產品改良,這就是MBA們在Apple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對於咬了一口的蘋果,設計加上MBA儼然就是APPLE在通路行銷上的藍海波濤,矽谷的許多高科技公司,幾乎都是以技術為導向,認為工程師才是能夠為公司帶來利潤的角色。相較之下,Apple更加重視設計與MBA。不論是從產品或通路來看,Apple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其設計能力,甚至可以說,那酷炫的外觀正代表了Apple的靈魂—人們是靠著外觀來認識Apple,不是靠功能。而設計出好的產品之後,再藉由雇用MBA來把規模做大,把產品賣到全球。能夠賣出一億台的iPod,以及兩個月內突破百萬的iPhone,靠的不只是Steve Jobs,還有設計能力與MBA。更不用提現在正掀起藍海巨浪的iTunes與App Store付費下載影音及軟體資訊服務商機。
本書中所提案例及我所提到的APPLE,這些企業的經營手法都有一個成功的共通點:「把顧客的感受擺首位。」,薄利多銷的低價格戰爭已經不再是賺大錢的唯一方法,如何創造出讓顧客開心、甘願地花錢使用該企業的產品,享受該企業的服務才是雙贏的辦法。在書中也描述如何降低企業成本,跟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當今的市場,我認為這只是企業生存的基本要件,如果企業的產品與服務,能讓客戶完全的信任與依賴,我認為那就等同開創了一個藍海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