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用來追求幸福的手段』,出自許文龍先生口中短短幾個字,卻令我有莫大的感動及激昂。踏入職場八年,也歷經三份工作,不同的主管,不同的公司文化,不管是本國商或外商,用八年的時間培養自己工作上的職能與人際關係,卻都沒有比這句短短12個字所組成的句子令人感動。感動的是從未遇到一個經營者甚至是任何一位主管有如此的觀念,尤其在景氣日益下滑的這幾年,工作上反而出現許多反其道而行的鴕鳥理論。怎麼說呢?例如業績不好的情況下,主管要求利用休假的時間多出來加班,正常上班的時間多去協助其他部門,自己的事再來加班完成。這是多麼荒謬的加班道理呀!當自己手上的事都做不完的同時,很多程序,都只是變成應付及交差,事情的交辦結果完整度及優劣?自然可想而知。
觀念影響態度,態度影響行為。尤其在一個經營者身上,深所其影響的是整個企業,整個公司。或許經營者本身也有著積極的態度,但觀念卻是差之毫釐,繆以千里。將會形成完全不同的行為結果與企業發展。一般企業家普遍所存的觀念都是如何賺取短期最大利潤為成功標的,但在奇美許文龍先生卻是以永續經營的願景為出發,如同在早期經營壓克力產品,「壓克力的產品有雙層利潤,一是生產,一是加工,而且加工的利潤不亞於生產」,許文龍先生既有「生產技術」,更有「加工技術」,但他決定將利潤較高的「加工技術」免費授與經銷商,讓市場通路開拓更加快速及全面化。氣度與智慧讓他打下壓克力的市場。
『找對,不找責任,找答案,不找檢討。』,企業體越大,似乎開會的次數與頻率就越高,但是開會的重點卻越來越模糊,往往在會議越簡短或頻率越少之中的會議發現效益越大。會議多了,往往為了增加會議內容而一再增加冗長的內容,一再的檢討與討論,距離答案的結果都是越來越遠,反而在找錯誤與責任的方面,越是強調與注重。久之,企業之中瀰漫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最好不做不錯。如此,企業喪失了前進與成長的開創者,每個人做事前先想到的事是如何才不會被罵,而不是怎麼做,公司能更加茁壯。小公司中,往往經營者汲汲營營要解決眼前的問題,訓練出應變的能力與態度,想辦法解決問題都沒時間了,更不會將心力花在責罵下屬與歸屬責任上。但當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時,似乎這樣的情況因為人也多了,大家第一步想到的不會是如何去解決問題,而是這個問題是誰產生的?關不關係到我的工作職掌?如此的氛圍下,帶領企業走出創新的勇者,不是漸行漸遠的離開就是在芸芸眾生中被同化。
『相對性思考』,擺脫單方面視野,拋開故有觀念的包袱。跌倒了,不必急著站起來,看看地上有沒有什麼可以撿的,再站起來。本書之中除了撰敘奇美成功的過程與許文龍董事長的人生歷程,最重要的亦即本書之名【觀念】!書中所撰的方法,時空背景的不同,並不代表適用於此時此日的企業經營者,不過因研讀此書帶來若觀念上的突破,將會最大的收穫。在從業一段時間後接觸到這本書,可能大多數的人都會羨慕奇美的管理與待遇,甚至對照目前服務企業,心中比較過後總想,對啊,我們公司怎麼不是這樣?我卻是想,我待過的公司,為什麼當時要這麼做?仔細回想,在不同的經營者所造成的企業文化之下,管理方法當然不盡相同。奇美固然將人性化的管理發揮功效,但也歷經幾十年的孕育與教化,若將這樣一模一樣的方法套用在時至今日你我所屬的企業中,是否一如奇美發揮出這般的功效?我想是有困難的!我倒覺得奇美的管理學問是可以多加借鏡與效法,但仍須依企業目前的背景去做漸進式調整,因為奇美人已經接受這樣的企業文化薰陶已久,知該所為及何所不為,反觀我們自身企業中,相同的受原本的企業文化也是影響至極。
觀念!我們身處資訊爆炸,及媒體發展蓬勃的今日,資訊的取得是易如反掌,但是這樣的結果往往也造成大量的資訊一味的接收,不停在更新我們腦海中的訊息,但是就像洪流般滔滔流逝,思考與咀嚼的功夫已經日漸退化,現今我們還存在多少自己的想法?有嗎?還是已經習慣用媒體的評論或所謂名嘴的講述,來當成自己的想法。在觀念中我所學習到的是用不同的面向去看待事物,不同的高度去解讀做法,往往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管理大師表演的那一套的根基。我們現在擁有前所未有的便利工具,高素質的教育水準,但是我們喪失基本的功夫,成功所該具備的「耐心」,創新所該有的「思想」,不投機取巧的「作為」,乃至於讓身邊的人「幸福」的能力。
0 意見:
張貼留言